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推手当属美国,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增。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大陆产的礼物盒以及包装丝带,征收最高231%的反倾销税,这一明显的报复之举,针对的是中国商务部2010年2月5日初步裁定的美国进口白羽肉鸡产品存在倾销。究其背后意图,可以看出借贸易战之名逼迫人民币升值,才是奥巴马政府的核心目的。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国内的就业和赤字等压力转嫁给中国,成为他们热衷选择的方式。
除美国之外,人民币还面临来自其他一些国家的隐形压力。在加拿大举行的七国财长会议上,美日加已和其他成员国达成共识,将联手敦促人民币升值。表面上看,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就应该提高汇率,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实现贸易领域的“再平衡”。实际上,中国自2005年汇改以来,与国际货币汇率的联动关系明显,且也不断在升值,成效显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国家,中国已经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了,如果过分的忍让,可能就会变成一种纵容。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恢复,对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也相当不利。
人民币升值还有国内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里面。
内外经济失衡和持续双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项,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的增加。从1994年到2010年,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账户为流出外,其余16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状态,并且这几年双顺差的规模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8万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双顺差”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双顺差”意味着人民币供小于求,因此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都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由于人民币的供给小于需求,人民币的价格就会上升,即汇率就会下降,人民币就会升值。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是导致双顺差的原因之一。外资企业在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选择加工贸易,以此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完成简单的装配,由于加工贸易条件下的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即贸易为加工生产带来了增加值,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火暴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大规模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导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再者,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也是导致双顺差的原因。我国在制度安排上,明显鼓励出口,鼓励外资流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
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因此,经常项目盈余代表的是一国的对外净投资。我国经常项目长期盈余,突出反映了我国储蓄过剩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既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高、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也与崇尚节俭的文化等因素有关。我国年均储蓄率仅次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高于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国内储蓄率,远高于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贸易条件就是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改善贸易条件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口部门的经济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一方面是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实际降低,另一方面是实际汇率升值。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我国制造业和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在这里,需要指出,对于可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划分,贸易品多集中在工业部门,非贸易品多集中在服务业部门。按现行统计口径,工业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我下面选取的是对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比较分析,以此作为中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以1991年为分界点,1991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基本上低于或等于美国,但是1991年以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美国。在工资方面,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年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中国制造业名义平均工资1986年—2006年复合增长率为17.4%,而同期美国是2.6%,中国平均每年高出美国14.8个百分点。
上一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下一篇:一篮子货币包括什么?